100%



契丹國志

[宋]葉隆禮 撰

賈敬顏、林榮貴 點校

上海古籍出版社

1985年6月第1版

数字文檔整理:康鵬、陳爽

象牙塔数字古籍系列

http://www.xiangyata.net

2006年10月

點校說明

契丹國志二十七卷,題名宋葉隆禮撰,是迄今為止記載遼代二百一十八年史事比較早、比較有系統的一部史書,它比元代官修的遼史約早百年,又是官修遼史的重要參考書之一。

契丹國志又稱契丹志或遼志,體裁不完備與遼史相同,卷首有一進書表,一初興本末,一世系圖,一九主年譜,一地理圖。正文計皇帝紀年(自阿保機至天祚皇帝)十二卷,各種人物傳記七卷(卷十三爲后妃,卷十四爲諸王,卷十五爲外戚,卷十六至十九爲文武大臣),卷二十編排遼與石晉、北宋往來文牘,卷二十一輯錄遼與北宋、西夏以及其他鄰國相通饋獻禮物,卷二十二爲地理方域,卷二十三爲政治制度,卷二十四至二十五節鈔宋人使遼行程錄,卷二十六爲諸蕃雜記,卷二十七雜錄歲時風俗。因此,契丹國志是囊括較廣的一部史書。

此書大部分撮鈔司馬光資治通鑑、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、薛居正舊五代史、歐陽修新五代史,兼採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、洪皓松漠記聞等書而成,也利用了宋人對遼的著述,如武圭燕北雜記、契丹疆宇圖等,而這些書流傳後世,至今有的尚有節本,有的全部散佚,通過契丹國志還能略窺其面目。

葉隆禮字士則,號漁林,嘉興人,宋理宗淳祐七年進士。十年十月,以承奉郎任建康西廳通判。十二年十月改除國子監簿。開慶元年十月調兩浙轉運判官,十一月一日以朝散郎直祕閣、兩浙運判除軍器少監,十一日再以兩浙轉運判官兼知臨安府。閏十一月三日磨勘,轉朝奉大夫。景定元年正月一日除軍器監,兼職如故。二月六日除直寶文閣,知紹興府。四月二十六日以次官離任。宋末謫居袁州。入元以後,聲蹟銷暱(參考本書附錄)。

契丹國志現存者以北京圖書館藏黃丕烈題跋元刻本爲最古,以嘉慶二年席世臣校刻的掃葉山房本流傳最廣,此外還有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的刻本及一些明、清時代的傳鈔本、節鈔本和民國時代的重排印席刻本。這次的校點工作即以元刊本爲底本而以永樂大典、古今逸史、古今說海、說郛所收節錄本、復旦大學所藏明鈔本,及席本與承恩堂本等,並盡可能地尋求史源,翻檢資治通鑑、續資治通鑑長編和兩五代史、三朝北盟會編等書,校正了一些文字方面的舛訛,至於史實方面的錯誤,則留待學術界的同志們硏究了。點校工作中不足之處,歡迎遼金史的專家和讀者悉心地指正。

另外,我們將有關契丹國志題跋、評論盡可能地搜集,輯爲附錄,著於書後,以便專家和讀者參考和閱讀。

賈敬顏 林榮貴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

經進契丹國誌表

臣隆禮上言:伏惟契丹立國,強盛逾二百年;祕苑脩書,鑒誡垂億千代。不量愚瞽,冒瀆淵聰,臣誠惶誠懼,頓首頓首。恭惟皇帝陛下天挺英奇,神資睿聖,縱觀前史,紆覽宏圖。印五帝三王之心,有意建極;陋三國六朝之事,奚取亂華。然道判汙隆[一],載存媺惡。中朝不競,漠北方勇於爭衡;五閏紛拏,氊廬遂安於徙宅。載觀大遼之紀號,其誰小朝以自居。八際洪流,頓起興亡之慨;九州重霧,忍無夷夏之嗟。其契丹國自阿保機初興,迄於于天祚之亡,立統乘家,凡二百餘載。臣奉勑命,謹採摭遺聞,刪繁剔冗,緝爲契丹國志以進。淺短自慙,筆削莫措。尊王而黜霸,庶幾有備於將來;外陰而內陽,益宜永鑒於既往[二]。所有契丹國志隨表繕進以聞。臣誠惶誠懼,頓首頓首,百拜昧死謹言。

淳熙七年三月日,祕書丞臣葉隆禮上表。

 校勘記

[一]道判汙隆 「道」原作「遭」,「汙」原作「紆」,據復旦大學藏契丹國志明抄本(下稱明抄本)、清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刊本(下稱承恩堂本)及嘉慶二年掃葉山房刊席世臣校本(以下稱席本)改。

  [二]益宜永鑒於既往 「永」原作「求」,據明抄本、承恩堂本及席本改。

契丹國初興本末

契丹之始也,中國簡而不載。遠夷草昧,復無書可攷,其年代不可得而詳也。本其風物,地有二水。曰北乜里沒里,復名陶猥思沒里者,是其一也,其源流出自中京西馬盂山,東北流,華言所謂土河是也。曰裊羅箇沒里,復名女古沒里者,又其一也,源出饒州西南平地松林,直東流,華言所謂潢河是也。至木葉山,合流爲一。古昔相傳:有男子承白馬浮土河而下,復有一婦人承小車駕灰色之牛,浮潢河而下,遇於木葉之山,顧合流之水,與爲夫婦,此其始祖也。是生八子,各居分地,號八部落:一曰祖皆利部,二曰乙室活部,三曰寶活部,四曰納尾部,五曰頻沒部,六曰內會雞部,七曰集解部,八曰奚嗢部。立遺像始祖及八子。于木葉山,後人祭之,必刑白馬殺灰牛,用其始來之物也。後有一主,號廼呵,此主特一骷髏,在穹廬中覆之以氊,人不得見。國人有大事,則殺白馬灰牛以祭,始變人形,出視事,已,即入穹廬,復爲骷髏。因國人竊視之,失其所在。復有一主,號曰喎呵,戴野豬頭,披豬皮,居穹廬中,有事則出,退復隱入穹廬如故。後因其妻竊其豬皮,遂失其夫,莫知所如。此復一主,號曰晝里昏呵,惟養羊二十口,日食十九,留其一焉,次日復有二十口,日如之。是三主者,皆有治國之能名,餘無足稱焉。異矣哉! 氊中枯骨,化形治事;戴豬服豕,罔測所終。當其隱入穹廬之時,不知其孰爲主也,孰爲之副貳也,荒唐怪誕,訛以傳訛,遂爲口實,其詳亦不可得而詰也。自時厥後,牛馬死損,詞訟龐淹,復遭風雨雪霜之害,中遂衰微。八部大人後稍整兵,三年一會,於各部內選雄勇有謀略者,立爲之主,舊主退位,例以爲常。至阿保機爲衆所立,後倂七部而滅之,契丹始大。原其立國,興自阿保機,至耶律德光而寖張。遭五季之衰,天未厭亂,石郎胎釁,產禍諸華。毒痛四海,飛揚跋扈,貪殘僭儗,中國帝王名數,盡盜有之;冠屨倒植,薰蕕共染,干戈之慘極矣。迨宋真宗屈己和戎,不復以一矢相加遺,含容覆護,百有餘年。聖、興、道三主聖宗、興宗、道宗[一]。以來,天誘其衷,革心慕義,貪婪歲幣,顧惜盟好,銷烽寢柝,號稱無事,南北民不知兵,各保首領以沒,茲非以德懷遠之明效歟?嗟夫,宋列聖之兼愛,其德可謂至哉!若遼之威服諸夷,奄有全燕,何其强也。天祚昬孱,女真生心,深入一呼,土崩瓦裂,何其弱也。且隹兵者,不祥之器也,天道好遠,盛極而微,理故然也。故其興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,悲夫!今摭舊聞,裒其本末,雖未能考其異而訂其同,要之大略,甚不相逺[二],後之英主、忠臣、志士,遊今洄古,可以鑒矣。

 校勘記

[一]聖宗、興宗、道宗 此注原作聖宗、道宗、興宗,據明抄本及正文三帝次序改。

  [二]甚不相逺 明抄本作「不甚相遠」。

契丹九主年譜

太祖大聖皇帝,諱億,番名阿保機。梁王貞明二年丙子稱帝,國號大契丹,改元神册[一],辛巳改元天贊,至丙戌天贊六年後唐明宗天成元年[二]。秋七月崩,在位十一年。

太宗嗣聖皇帝,諱德光,元名耀屈之,太祖第二子。丙戌歲即位,丁亥改元天顯,丁酉改元會同,國號改大遼,丁未會同十一年北漢高祖天福元年。夏四月崩,在位二十二年。

世宗天授皇帝,諱阮,番名兀欲,太祖之孫,東丹王突欲之子。丁未歲即位,改元天禄,北漢隱帝乾祐元年。辛亥天禄四年後周太祖廣順元年,北漢乾祐四年。秋九月為燕王述軋等弑於新州火神淀,在位九年。

穆宗天順皇帝,諱璟,番名述律,太宗長子。辛亥歲即位,改元應曆,至戊辰應曆十八年宋太祖開寶元年。秋九月為庖人弑於黑山下,在位一十八年。

景宗孝成皇帝,諱明記,更名賢,世宗之子。戊辰歲即位,改元保寧,甲戌改元乾亨,至壬午乾亨九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。十二月崩,在位十五年。

聖宗天輔皇帝,諱隆緒,景宗之長子。癸未歲即位,改元統和,宋太平興國八年。癸丑统和三十一年改元开泰,復改國號大契丹[三],壬戌改元太平,辛未太平十年宋仁宗天聖九年。六月崩於上京,在位四十九年。

興宗文成皇帝,諱宗真,番名木不孤,聖宗第八子。辛未歲即位,壬申改元景福,宋仁宗明道改元。癸酉改元重熙,至乙未重熙二十三年宋仁宗至和二年。八月崩,在位二十五年。

道宗天福皇帝,諱洪基,興宗之子。乙未改元清寧,乙巳改元咸雍,丙午咸雍二年復改國號大遼,乙亥改元壽昌,至庚辰夀昌六年宋哲宗元符三年。崩,在位四十六年。

天祚皇帝,諱延禧,道宗之孫,秦王元吉之子。辛巳歲即位,改元乾統,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。辛卯改元天慶,戊辰天慶八年宋徽宗政和八年,金太祖天輔元年。辛丑改元保大,至甲辰保大四年,宋徽宗宣和六年,金太宗天會二年。金太宗舉兵攻遼,天祚逃竄夾山,金國擒之,削封爲海濱王,送長白山東,築城居之,踰年乙巳而卒,遼國遂亡,在位二十四年。

契丹自太祖神冊丙子稱帝,至天祚保大甲辰,計九主,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,實歷二百丹九年[四]。

 校勘記

[一]改元神冊 原脫此四字,據明抄本、承恩堂本及席本補。

  [二]至丙戌天贊六年後唐明宗天成元年 案:阿保機卒于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,適爲契丹天贊五年,司馬光資治通鑑(下稱通鑑)卷二百七十五及脫脫等遼史均有明載,此與明抄本、席本等皆作「六年」,誤。

[三]癸丑統和三十一年改元開泰復國號大契丹 按王偁東都事略(下簡稱事略)卷一百二十三附錄一、國志卷七聖宗紀均作統和元年改大遼爲大契丹。此與本紀、事略異。

[四]實歷二百丹九年 「丹」,承恩堂本及席本均作「單」,而永樂大典(下稱大典)卷五千二百五十一引契丹九主年譜仍作「丹」。

(契丹世系之图)

(契丹地理之图)

(晋献契丹全燕之图)

(元刊本契丹國志書影)